原本坐落于阡陌大地上的实体学校,在疫情期间不得不向互联网空间大规模迁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在互联网空间重建教育空间的重任。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以公立为主,因而也拥有庞大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划拨土地、建设校舍和采购各仪器设备,这些基础设施加上学校的制度、文化和人员,共同构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线下教学空间。线下教育的公共基础设施不仅保障了我国教育体系的公共性,也保证了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在疫情期间,线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线上教学成为各学校落实“停课不停学”的关键平台。然而,在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线教学空间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公共基础设施”。尽管在线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教学平台可以利用,但是这些平台多为电信运营商和各式各类的互联网公司所拥有,政府并没有直接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充足的在线教育公共基础设施,这使线上学校的“公共性”面临挑战。另外,当在线教学失去了线下教学的“组成要件”时,我们应当如何重构在线教学空间,使之像一个学校的课堂而非一个教学直播间?
一、疫情期间教学空间转移过程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一)在线教育网络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大规模在线教学需求
疫情期间,由于大规模的教学需求和人员访问,云课堂、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不堪重负,充分暴露了我国在线教育基础设施的薄弱。这不仅无法满足特殊时期的大规模网络教学需求,也难以在平时的在线教学中给师生带来满意体验。首先,我国当前可用于教学的网络带宽严重不足。根据国际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2018年第四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只有28.06Mbps,在全球排名仅为49名,其中下载速率最快的上海、北京、江苏也只是刚超过30Mbps[1],与全球下载速率最快的新加坡(185.25 Mbps)、冰岛(153.3 Mbps)、韩国(114.31 Mbps)、美国(107.28 Mbps)差距巨大[2]。其次,就国内的带宽而言,优质的宽带使用权主要分配给了运营商,学校的宽带严重老化。这种状况在平时网络教学时尚可维持,一旦遇到大规模在线教育需求则难以有效应对,也不利于我国在线教学的未来发展。
(二)在线教育平台由互联网公司市场化提供,在疫情期间无序竞争
疫情期间,私营化的互联网教育公司看到了扩张的机遇,纷纷借机扩展业务范围,以占据未来教育发展的空间。但互联网教育公司基于市场规则的竞争会给教育带来一系列后果:其一,互联网教育是盈利性的组织,将公共性教育系统的基础设施建立在逐利的企业组织之上,无疑会动摇教育的公共性基础。其二,互联网教育公司的自由竞争会加剧教育的无序发展。据观察,很多学校在平时就接受了多家互联网教育公司的培训,在疫情时期为了避免网络崩溃对教学的影响,采取了与更多在线教育平台合作的策略。但这些平台模式不同,水平也参差不齐,不仅导致教学的无序,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其三,知识鸿沟理论认为,“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网络的运用只会加剧这一趋势”[3],互联网公司通过市场竞争法则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必然使这一趋势雪上加霜。
(三)在线教学导致传统纸质教材失效,网络教材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首先,线下教材建设有统一规划,线上教材建设则没有。各类在线精品课程的申报单位主要是以学校为单位申报的,通过学校内部的教师团队申请、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立项一系列程序产生。由此产生的在线精品课程体现的主要是学校特色、教学团队特色,并不适合作为国家统一教材使用,而且入选精品课程数量存在着地区差异、校际差异、学科差异等不平衡问题[4]。另外,由于当前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的牵引作用,这些精品课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的工具。因此,尽管由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开发了诸多在线教学精品课程,但总体使用情况并不尽人意。其次,这些精品课程种类仍不够齐全,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在疫情期间暴露出没有足够多的防灾、防疫类课程,不能满足特殊时期充分结合当下社会形势展开教育的需求,即在线教育课程没有充分发挥线上课程的优势,形成专题性、问题性课程等,以弥补传统分科课程的缺陷。
(四)在线教学导致线下教学建制被打破,教学规训措施在网络空间失效
学校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场所,也是个育人的场所,还是一个“规训”的场所。学校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规训体现在学校教学中的各种仪式上,也体现在教师的日常言语、行为之中,还与学校的各种制度、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布局有关。然而在家庭环境中,上述各种仪式化的引导、教师言语的训诫、校园文化、物质环境的熏陶都不复存在。学生分布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家庭中,学校的那一套规训方式鞭长莫及。教师、家长和学生面对新的教学场景都显得束手无措,即使家长能够摆脱繁琐的家庭事务陪孩子学习,也无法弥补学校环境、制度和文化的育人作用。在线教学没有了庄严的校门和肃穆的教室,只有一个直播软件的链接和打开后的视频窗口以及互联网上各种各样闪烁的商业广告。教师丧失了几乎所有线下学校场域里的教师角色,转变为了“教学主播”,而学生也成为心不在焉的“观众”。
二、在线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学空间重构
(一)政府“划拨”教育网络使用权,保证学校教学优先用网
疫情期间暴露的网络信息通道不畅问题有多重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最好的网络带宽往往给了商业用途;二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用网络技术升级跟不上和技术运用不合理。因此,要相应地从两方面解决在线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首先,在顶层设计上保证在线教育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国家工信部应当把优质的网络使用资源“划拨”给教育,保证教育在任何条件下能够使用优质网络通道。这种网络使用优先权应当对全国大中小学校免费开放,这样就能复制线下教育基础平台设施主要由国家提供的模式,国家也能够据此管控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学校之间的信息鸿沟,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公共性,维护教育公平。其次,加快技术迭代步伐,加快陈旧教育用网络设施的改造,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领域中贯彻“再慢不能慢教育”的建网思想。另外,可以根据实际从技术上采取优化设计方案,例如运用P2P技术解决网络通道拥挤和用户激增问题等。
(二)运用政府统一购买形式,优化学校与平台公司的合作关系
政府提供在线教育的公共基础设施,并不意味着政府在互联网时代仍然要为在线教学提供一切保障。即便是全能型政府,也不可能为在线教学提供一切,因而线下学校与互联网教育平台公司合作实现教学转型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合作仍然需要政府的介入和统一规划,避免一些学校过度购买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权,另一些学校则无足够资金支付必要的平台费用,造成国有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均衡。例如,根据观察,在疫情期间一所中学为了应对可能的在线教学信息通道不畅问题,一共签约了五家互联网教育平台公司;一所大学不同院系邀请了不同的互联网教育公司来培训教师,在疫情期间学校甚至鼓励教师个人自选教学直播平台。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会引起教学管理的混乱。而政府统一购买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求,对资源合理配置,从而避免互联网教育平台基于市场原则的无序竞争给在线教学带来混乱。
(三)开发国家规划网络教材,优化在线教学教材体系结构
线下教材一直有五年规划的国家教材建设,但线上教材显然没有类似的明确和一以贯之的五年规划。线上教材更像是线下教材的补充,完全不能取代线下教材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建立线上教材的5年规划和开发制度,使线上课程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要注重国家层面的网络教材开发。这样做的作用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在网络教材建设领域统一思想、统一标准,形成国家层面的网络权威教材。例如,我们当前建设的“马工程”教材系列,每本教材都是学科领域顶尖专家集体智慧结晶。在线教材也需要这样的模式,集中国家力量,抽取领域内最优秀的专家建设网络在线课程,作为全国层面的推荐教材和权威教材使用。尽管当前也有国家级的在线精品课程,但从其来源、开发模式来看,仍不能视为国家统一规划建设教材。国家在遴选建设精品课时的评价标准也不能等同于教材建设的国家标准。另外,国家教材要完善结构,开发疫情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等专题课程,打破传统学科限制,突出网络教材优势,为在特殊社会情境下开展专题性教育提供素材。
(四)优化在线网络教学空间,增强在线教学的仪式感、沉浸感
学校并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知识传递的机构,而是一个规训的场所,各种制度和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线教学由于没有了传统意义上学校的边界,传统的校舍消弭于互联网空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和引导、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传统学校的规训制度和规训方式都面临着失效的危险。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在互联网上嵌入一个“直播软件”就能复制线下教学空间,而需要在网络上重建学校和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净化网上教学直播空间,清除各种或明或暗嵌入的商业广告的侵扰。这也是上述所谓在线教学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思路的目的之一。其次,优化教学空间。例如,通过技术处理,设计网上学校的校门、标语、旗帜等,让学生打开教学网站时有一种走进现实学校和教室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在网络上重建教学空间,不仅需要网络应用技术的迭代升级,也要通过营造教学空间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在网络教学中的体验质量和沉浸感。
参考文献:
[1]中沟报告网.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EB/OL].(2019-02-16)[2020-02-15].http://news.chinabaogao.com/dianxin/201902/02163c1642019.html.[2]新科网.全球各国宽带速度排行榜[EB/OL].(2019-02-20)[2020-02-05].http://www.xker.com/a/15901.html.[3]KWAKN. Revisiting the knowledge gap hypothesis: education, motivation, and media use[J].Communicationresearch,1999,26(4):385-413.[4]方旭.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29(7):98-103.